乍一看,聰明藥,從自己的理解上看,無非就是一些增強記憶力的藥物,商業(yè)的炒作讓人們更加注意起這種所謂的“聰明藥”。記得高考那會兒,很多人都拼命的買補品,有增強記憶力和抵抗力功效之類的。每個人都希望在身體素質上略勝別人*,俗話說得好,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那么這個傳說中的聰明藥到底有多神呢,它的出現(xiàn)對人類來說是否是一種福音呢?
一些大學生和企業(yè)管理人員服用類似于興奮劑的藥物,來增強記憶力,使思維更靈活。但實際上,沒有研究證明這些藥物具有這樣的功能。一些倫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為我們展望了這樣的前景:不僅是癡呆癥患者,任何正常人都可以服用的“聰明藥”將問世。 目前,仍有一些難題有待解決:這些能彌補基本智力缺陷的藥物是否足夠安全有效,讓人們可以把它們當作咖啡或茶一般服用。
實際上,利用藥物提升智力(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規(guī)劃能力等基本認知功能),已不再是未來主義者的幻想。美國前總統(tǒng)老*曾將20世紀90年代稱為“大腦時代”,而此后的10年,更可謂大腦升級的時代。
從這一角度來看,記憶是由人體內各種化學信號、酶、蛋白質的相互作用產生的,這個復雜體系通過自我調節(jié)達到一種平衡狀態(tài),如果人不生病,這種平衡就不會受外界干擾。通過補償缺失的重要化學分子,也許可以阻止癡呆癥引起的思維能力下降和對他人身份認知能力的喪失。從總體上看,對于癡呆癥患者而言,這種人為干預利大于弊。而打亂健康人體的平衡,則可能導致意外后果:舉例來說,長期記憶方面的任何改善,都可能會因為工作記憶能力的下降而被抵消(長期記憶主要存儲久遠事件,如童年時光和去年的假期生活,而工作記憶相當于大腦的記事簿,主要存放等暫時記憶)。
一些評論家在討論認知增強劑的倫理問題時,把人們對這些藥物的擔心歸因于“思辨?zhèn)惱韺W”(speculative ethics)。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納米技術及其他新興技術領域。倫理學家、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尚未問世的技術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上(如聰明藥泛濫、納米機器人擺脫人類控制等)。荷蘭鹿特丹大學的瑪阿提·謝爾納(Maartje Scherner)及其同事在《神經倫理學》雜志上表示:“關于人類認知增強劑的爭論,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們過高的期望和夸大的技術宣傳引起的。”
本文由
http://www.botianshengda.net/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