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量熱儀基本原理及其前景發(fā)展
1.量熱儀的原理
量熱儀的測試原理是先用一種已知熱值的物質(通常用標準物質苯甲酸)測得整個量熱體系溫度升高一度所需的熱值,即測得該量熱儀的熱容量。如,已知苯甲酸的熱值為26500J/g,燃燒1g的苯甲酸可使量熱體系升高2.65℃,則測得量熱儀的熱容量為10000J/℃;若將1g未知熱值的煤燃燒可使量熱體系升高2℃,則被測煤樣的熱值為20000J/g,若升高2.5℃,則被測煤樣的熱值為25000J/g。
2.量熱儀的發(fā)展
目前國內使用的量熱儀除國產的外,還有德國IKA公司生產的,其型號也有恒溫式、絕熱式和雙干式。但不論是哪種型號、哪個廠家生產的,都還沒有脫離自1881年*臺量熱儀誕生以來的基本模式,即包括水套(通常叫作外筒)、內筒、燃燒室(通常叫作氧彈)等基本部件組成的體系。一百多年來,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量熱儀在結構和操作模式方面都進行了很大的改進,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測試速度更快,精密度、準確度更高。
雙干式由于氧彈結構非常復雜,且對環(huán)境條件要求也很苛刻,絕熱式量熱儀由于對溫度的自動跟蹤技術要求很高,這種型號的量熱儀在市場上比較少見,所以基本上不生產了,故本文所談的主要是恒溫式量熱儀。
從zui早的量熱儀到現(xiàn)代的量熱儀在以下方面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進:
20世紀70年代以前,量熱儀用的測溫工具是一種類似普通水銀溫度計的貝克曼溫度計,也是通過水銀在玻璃管中的熱脹冷縮來反映溫度的變化,所不同的是為了讀溫更準確,故將其刻度分得更細(實際上是將玻璃管中的毛細管做得更細),但這樣就要求將溫度計做得很長,使用起來不方便且容易損壞。同時考慮到測試過程中只需要測得起點與終點的溫差,并不需要實際溫度值,而一般實際測試過程的溫差都在4℃以下,所以溫度計刻度量程5~6℃即可,但是當實際水溫低時,可能讀不到溫度,即水銀收縮到下方的儲藏室中,而當水溫高時,也可能讀不到溫度,即水銀膨脹到超過zui大量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溫度計的上方增加一個儲藏室,用來儲藏備用水銀。當水溫太低時,從上方儲藏室中倒回一部分水銀到毛細管中來,當水溫太高時,則將毛細管中的水銀倒回一部分到上方儲藏室中,這樣就保證在任何水溫條件下,貝克曼溫度計都能讀溫。
貝克曼溫度計盡管比普通水銀溫度計讀溫更準,但也只能讀到0.001℃(且要借助放大鏡來讀),操作也很麻煩,而且由于制造技術上的原因,溫度計毛細管內徑和刻度都不可能十分均勻,因此必須進行毛細孔徑校正和平均分度值校正,這些工作也是相當繁瑣的。
C5000 量熱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