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北京榮興光恒科技有限公司>>顯微鏡之家>>顯微鏡>> BG200四月顯微鏡及生物顯微鏡發(fā)展歷史:廠家指導
北京顯微鏡及生物顯微鏡發(fā)展歷史:廠家指導
北京顯微鏡及生物顯微鏡發(fā)展歷史:廠家指導
1919年-
公司初的品牌名稱不是奧林巴斯,而是“TOKIWA”。
“TOKIWA”這個名稱由來于公司創(chuàng)始人山下長(Yamashita Takeshi)曾經工作過的公司“常盤(TOKIWA)商會”。當時,常盤商會向株式會社高千穗制作所出資,并負責產品的銷售工作。
標識的*標有“TOKIWA TOKYO”的字樣。其上部的設計字樣“G”和“M”被認為可能是取自常盤商會社長松方五郎氏姓名的開頭字母。
1921年-
1921年2月,“奧林巴斯”作為品牌名稱開始被使用。
此標識原本是使用在顯微鏡等產品上的標識。之后,在照相機的商品目錄和廣告中也使用了此標識。直到現在,“OLYMPUS TOKYO”這個商標仍然被繼續(xù)使用著。
此外,上述標識中的“TOKYO”這個字樣有一段時期曾被“OIC”所代替。OIC是由當時的公司名稱“奧林巴斯光學工業(yè)株式會社”中的“光學工業(yè)株式會社”的英文名稱“OPTICAL INDUSTRIAL COMPANY”的開頭字母組成的。型號為“GT-Ⅰ”“GT-Ⅱ”的內窺鏡就使用了這種標識。
1970年-
1970年開始使用的標識經過嚴密設計,給人以高品質的、精煉的印象。
2001年-
標識下部的黃線“光學數字圖案”表現出光的形象和“數字技術”所擁有的無限的可能性。它象征著光學數字技術和奧林巴斯充滿活力的創(chuàng)新體制。
這個“交流象征”,表現出了奧林巴斯的品牌形象。
艱苦奮斗的13年
追溯“顯微鏡”的歷史,可知顯微鏡起源于荷蘭的眼鏡制作師父子的發(fā)明。之后,顯微鏡在英和德經過不斷地改良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在19世紀后期的日本,顯微鏡是作為“放大鏡”來和銷售的。在性能上,它根本無法與歐洲的顯微鏡相比,因此,當時研究細菌學的學者們不得不依賴于價格昂貴的進口顯微鏡。
奧林巴斯的創(chuàng)始人——山下長抱著“無論如何都要出日本的產顯微鏡”這一夢想,于1919年成立了公司,開始了實現夢想的挑戰(zhàn)。與此同時,山下長也走上了“艱苦奮斗的13年”的征途。
顯微鏡的誕生
顯微鏡是在1590年左右由荷蘭的眼鏡制作師Zaccharias Janssen發(fā)明的。
1655年,英的Robert Hooke出了由物鏡和目鏡構成的“復式顯微鏡”。1665年,他發(fā)表了使用該顯微鏡觀察到的各種生物的觀察記錄——《顯微鏡圖譜(Micrographia)》。在此記錄中,Robert Hooke將被細胞壁分隔開的無數個小“屋子”命名為“細胞”。細胞的發(fā)現,使顯微鏡的研究得到了飛躍的發(fā)展。
17世紀中期,荷蘭的Antoni Van Leeuvenhoek使用單透鏡出了“單式顯微鏡”,并在1673年使用該顯微鏡發(fā)現了紅血球,之后,他還相繼發(fā)現了細菌和精子。
從18世紀到19世紀,顯微鏡主要以英為中心得到了發(fā)展。德的Leitz公司和Zeiss公司所的顯微鏡,是從19世紀后期開始受到人們青睞的。
旭號 (1920)
奧林巴斯顯微鏡所的早的是“旭號”顯微鏡,于1920年3月開始銷售。
開始銷售時,“旭號”顯微鏡的價格為125日元,大約相當于現在的125萬日元,表明了該顯微鏡在當時作為工業(yè)產品所擁有的價值。另外,“旭號”顯微鏡使用了大炮炮身的屬——“炮”(銅和錫的合,為青銅的一種),是奧林巴斯產品中*使用了這種材料的產品。“旭號”顯微鏡開始銷售時的品牌名稱并不是“奧林巴斯”,而是“TOKIWA”。“TOKIWA”這個名稱由來于公司創(chuàng)始人山下長曾經工作過的公司“常盤(TOKIWA)商會”。當時,常盤商會向奧林巴斯的前身——株式會社高千穗制作所出資,并負責產品的銷售工作。而奧林巴斯是在“旭號”顯微鏡發(fā)表后的第二年,將品牌名稱改為“奧林巴斯”的。
1924年“新旭號”問世。“新旭號”是在“旭號”顯微鏡的基礎上,將其改良成為使用物鏡轉換器切換2個不同物鏡的形式而成的顯微鏡。
譽號 (1920)
“譽號”顯微鏡也是從1920年開始銷售的。相對于“旭號”顯微鏡的炮機身,該顯微鏡采用“黃銅”(銅和鋅的合)機身。此后,黃銅材料的顯微鏡成為了主流。
“旭號”和“譽號”顯微鏡的支柱上端都具有一個傘狀部分。該部分被稱為“傘狀微調”。因當時的顯微鏡沒有配備“粗調機構”(為了對準焦點,機械式的大幅度移動鏡筒的構造),所以,在調焦時需要依序完成以下兩個步驟來對準焦點:1、直接上下移動鏡筒,大致對準焦點; 2、使用傘狀微調正確對準焦點。
富士號 (1920)
裝有粗調機構的“富士號”顯微鏡也是從1920年開始銷售的。因該顯微鏡同時配備了粗調機構和微調機構,使得對焦變得更加容易。此外,該顯微鏡的照明光學系統中還配備了阿貝氏聚光鏡(Abbe condenser)。
奧林巴斯的工廠正式開始運作的1920年,顯微鏡的產品陣容有以下7種:旭號(醫(yī)學、養(yǎng)蠶用)、譽號(養(yǎng)蠶用、中小學用)、大和A號(醫(yī)學、養(yǎng)蠶用)、大和B號(醫(yī)學、養(yǎng)蠶用)、富士號(醫(yī)學)、平和號(醫(yī)學)、勝利號(醫(yī)學)。
當時,在日本的基礎產業(yè)——纖維業(yè),為了檢查、研究蠶的微粒子病等疾病,高品質的顯微鏡事*的。
瑞穗號GHA (1925)
1920年開始銷售的“勝利號”是一款具有便于隨身攜帶的鏡臂結構的顯微鏡。1925年開始銷售的“瑞穗號GHA”顯微鏡也同樣具有鏡臂結構,其載物臺為方形(四邊形),多用于細菌檢查等,是一款普及型顯微鏡。
1929年10月,紐約股市暴跌,全陷入了經濟危機。在看不見出路的經濟蕭條中,奧林巴斯接到了大阪高等齒科醫(yī)學專門學校的600臺大額訂單。這不僅給公司的經營帶來了光明,還地推動了顯微鏡技術的發(fā)展。
昭和號GK (1927)
1927年,“昭和號GK”生物顯微鏡開始銷售。20年代,奧林巴斯了具有1000倍以上倍率的油浸液式(是指通過在標本與物鏡之間裝滿油液,來觀察標本的透鏡種類)生物顯微鏡。但遺憾的是,該生物顯微鏡與德等外的產品相比,在性能上還具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外產品雖然質量好,但價格昂貴,對一般的研究者或醫(yī)師來說購買這些外產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希望奧林巴斯能出不但實用,而且價格便宜的高質量油浸液式顯微鏡”——提出這項要求的是巖崎顯微鏡公司(現在的Iwaken Co.,Ltd)任社長巖崎清吉。為滿足這項要求,奧林巴斯在巖崎顯微鏡公司的協助下開發(fā)出了“昭和號”顯微鏡。因當時的日本新年號為“昭和”,我們把在銷售者和者的滿腔熱情以及巖崎顯微鏡公司的全力協助下誕生的該款顯微鏡命名為“昭和號”。
“昭和號GK”不僅達到了當時日本產顯微鏡的高峰,還成為支撐奧林巴斯顯微鏡事業(yè)的代表產品之一。
精華號GE (1927)
被譽為技術結晶的“精華號GE”的是從1927年開始的??偙堵蕿?400倍的“精華號GE”,是當時的研究用顯微鏡,它的100倍物鏡采用了油浸液系統。
從這個時候起,人們開始在顯微鏡上配備“前后左右移動式機械載物臺”。“精華號GE”的旋轉載物臺的直徑為115 mm,照明光學系統則配置了阿貝氏聚光鏡,不僅如此,還采用了齒輪齒條式上下對準機構。
產品推出的第二年,“精華號GE”在“大禮紀念產振興東京博覽會”上展出,榮獲“優(yōu)良產獎”,并且被敬獻給昭和天皇。照片上所展示的顯微鏡是昭和天皇愛用的“精華號GE”。它是在1951年,天皇購買了新的顯微鏡后,由天皇贈還給奧林巴斯的。
供覽顯微鏡 (1929)
1929年開始銷售的“供覽顯微鏡”在當時主要用于大學醫(yī)學部和理科學部學生的實習。當時,學生們共同使用一臺顯微鏡,依次觀察標本。因為該顯微鏡沒有配備反光鏡,所以在觀察時需將顯微鏡自身朝著有光亮的地方進行使用。
便攜式顯微鏡KA (1934)
1934年開始銷售的“便攜式顯微鏡KA”是便于隨身攜帶的簡易顯微鏡。
該顯微鏡可以將載物臺和底座等部分折疊起來放入皮箱里隨身攜帶。
從單筒顯微鏡到雙目顯微鏡
20世紀20年代后期,奧林巴斯顯微鏡產品的陣容已基本形成。從1930年開始,奧林巴斯以提高用戶操作性和產品的高性能化為目標,統一了顯微鏡的外觀設計并提高了以下功能。
· 易于調節(jié)觀察位置的“前后左右移動式機械載物臺”
· 可以雙眼觀察(觀察更為舒適)的雙目鏡筒(Bi-Ocular)
· 開發(fā)復消色差透鏡,提高光學性能
· 改進聚光鏡(集光器)的性能
· 提高照片拍攝的簡便性
· 統一鏡臂(鏡柱)的形狀
富士號OCE (1931)
“富士號”和“譽號”顯微鏡自公司創(chuàng)立伊始便一直沿用自己的產品名稱。
“富士號OCE”顯微鏡于1931年開始銷售。該顯微鏡配備了阿貝消球差聚光鏡(NA 1.4),并且,作為可安裝暗視場照明、偏振光裝置等的大型基座,用于*的學術研究。
華號OCD (1931)
“華號OCD”是一款普及型顯微鏡,1931年與“富士號OCE”同時上市。
“富士號OCE”和“華號OCD”顯微鏡在1932年的第4屆發(fā)明博覽會上,同時獲得了“大獎”。
瑞穗號LCE (1935)
奧林巴斯在推出“瑞穗號”顯微鏡10年之后,于1935年推出了臺大型雙目生物顯微鏡——“瑞穗號LCE”,完成了從單目顯微鏡到雙目顯微鏡的巨大轉變。
“瑞穗號LCE”顯微鏡采用了分辨率高、顏色偏差少的“復消色差物鏡”,配置了可以切換4個物鏡的物鏡轉換器,其高倍率為2000倍。該顯微鏡的載物臺采用了超高精度的前后左右移動式機械載物臺,大幅度地提高了操作性能。
此外,采用了“復消色差物鏡”的“大和號LCD”顯微鏡,也是雙目鏡筒顯微鏡產品之一。在使用這些型號的顯微鏡拍攝照片時,需要更換單目鏡筒。
譽號UCE (1935)
“譽號UCE”是與“瑞穗號LCE”同時期開始銷售的顯微鏡。“譽號UCE”為單目鏡筒結構,卻有著與“瑞穗號LCE”幾乎同等的光學性能。
該顯微鏡堅固耐用,適用于顯微鏡標本的投影或照片的拍攝。二戰(zhàn)結束后,該顯微鏡重新開始,一直銷售到1959年。
裝有照相裝置的顯微鏡“Super Photo” (1938)
如何將顯微鏡的觀察結果如實地記錄下來——這對研究者來說,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當時,人們使用“描繪裝置”以手工描繪的方式來記錄觀察結果。描繪棱鏡裝置——阿貝描繪裝置的銷售是從1934年左右開始的。
與此同時,為了達到“以照片的方式記錄觀察結果”這一目的,奧林巴斯在1925年左右相繼推出了大型顯微鏡用照相裝置“顯微鏡照相器械(臥式)”(PMA、PMB),以及名片大小的小型顯微鏡照相裝置“Olympus Microphoto”(56 mm×93 mm)。這些產品中使用的技術,在之后推出的照片拍攝裝置(PMⅠ、PMⅡ、PMⅢ等)中也得到了延續(xù)。
1938年開始銷售的裝有照相裝置的顯微鏡“Super Photo”是二戰(zhàn)前的顯微鏡。該顯微鏡既可用于生物研究,又可用于工業(yè)。不僅如此,奧林巴斯在銷售“Super Photo”的同時,還推出了能進行明視場/暗視場、Neopak、投影等觀察的“Super
二戰(zhàn)后的名品
第二次大戰(zhàn)期間,為了避免戰(zhàn)禍,奧林巴斯的顯微鏡和照相機工廠搬遷到了“山清水秀”的長野縣。這次的搬遷并不是臨時的疏散,而是基于更加深遠的、“在地方建設*性的新工廠”這一設想才付諸實施的。
在戰(zhàn)后的混亂時期,許多問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尤其,在幡谷的總公司及工廠受到戰(zhàn)禍波及的情況下,肩負著奧林巴斯經營和的重要職責的長野縣伊那工廠,在“產品研制”上遇到了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
奧林巴斯人以天生的“忍耐力”和“艱苦奮斗精神”克服了這些困難。在伊那工廠,陸續(xù)出二戰(zhàn)前的各種型號的顯微鏡產品。可以說,現代顯微鏡事業(yè)的昌盛正是由于繼承了這種堅強的意志才得以實現的。
GK (1946)
G系列產品被稱為二戰(zhàn)后的名品。改裝后的“昭和號GK”于二戰(zhàn)結束后的第二年(1946年)開始銷售。
該顯微鏡的鏡筒為單式固定鏡筒,聚光鏡的上下移動機構采用了簡易的螺旋式上下移動方式,而載物臺則是旋轉式載物臺。
《Eriko和Hima的故事》流傳今,它真實地記載了奧林巴斯人當時的窘迫情形。當時,在技術開發(fā)人員和伊那工廠的技術人員面前堆滿了各種各樣的難題,例如,如和解決在戰(zhàn)爭中遺失的珍貴的圖紙和工具等問題。如果“昭和號GK”不能及時地投入和銷售,那么公司極有可能面臨倒閉的危險。為了度過這一難關,甚曾計劃在伊那工廠廣闊的場地里種植“Hima”(可作為蠶飼料的植物),養(yǎng)殖“Eriko”(野生的蠶),希望以此謀求一些副業(yè)的現收入。實際上,雖然種植了Hima,但幸運的是并沒有走到養(yǎng)殖“Eriko”那一步。
GC (1947)
以“GK”的基座為模型研制出的“GC”顯微鏡于1947年開始銷售。該顯微鏡的總倍率為50倍~1,500倍,作為一般醫(yī)學和生物學用顯微鏡,廣泛應用于以大學和醫(yī)院的研究室為主的各個域。“GC”顯微鏡配備了與“GK”相同的旋轉式載物臺,并且可以與雙目鏡筒進行組合。
GB (1949)
“GB”顯微鏡于1949年開始銷售。“GB”也是以“GK”的基座為模型研制出來的。“GB”采用了方形載物臺,可以與雙目鏡筒進行組合。
生物顯微鏡DF (1957)
生物顯微鏡DF作為當時別的“譽號UCE”的換代型顯微鏡,于1957年開始銷售。與以前的顯微鏡相比,生物顯微鏡DF有以下特長。
· 臺將光源安裝在外部的顯微鏡
將原有的利用鏡子獲取光線的方式,改為在顯微鏡外部安裝光源,以此來獲取光線的方式。這種改變,確保了高倍率觀察時能夠獲得充足的光線。
· 機械載物臺上下移動的顯微鏡
上下移動鏡筒進行對焦的傳統的顯微鏡結構,無法在鏡筒上安裝照相機等較重的顯微鏡附件。而新開發(fā)出來的上下移動載物臺進行對焦的顯微鏡結構,則解決了這個難題。這種結構的另外一個好處在于,不需要用戶改變觀察標本時的眼睛的位置。
· 具有傾斜鏡筒的顯微鏡
因鏡筒傾斜,可以使用戶用更加自然的姿勢來觀察標本。另外,還可以根據需要更換使用單目和雙目鏡筒。
之后,奧林巴斯又研制出在雙目鏡筒中組合了拍攝直筒的三目鏡筒顯微鏡。在直筒部分安裝照相機后,使用雙目鏡筒觀察標本,決定拍攝目標后,用照相機一側的對焦透鏡對焦并進行拍攝。
傾斜鏡筒分為單目、雙目和三目鏡筒3種,可以按照用途和目的選擇需要的鏡筒。
E基座 (1958)
1958年,E基座(基座是指顯微鏡基礎的機體部分)作為戰(zhàn)后的名品——G系列顯微鏡(GK、GB、GC)基座的換代產品粉墨登場。
E基座不僅配有可以組合各種部件的鏡筒、機械載物臺和照明裝置,還可以自由更換目鏡和物鏡。E基座適用于不同的研究用途,是一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顯微鏡。E基座的高機械精度和優(yōu)異的光學性能實現了各種部件的自由互換。
來自用戶的“性能優(yōu)異”、“操作簡便”等贊美之音,使E基座登上了奧林巴斯顯微鏡的*之位。E基座的單元性、系統性的構思被之后的BH系列產品所繼承。
F基座 (1960)
1960年,奧林巴斯推出了F基座。
F基座是在E基座的基礎上,將對焦機構的微調靈敏度提高到了0.0005 mm,使高倍率觀察時的對焦變得更加容易。
1963年,E基座和F基座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將之前安置在前方和側方的光源內置于鏡體內部。這樣,臺光源內置顯微鏡誕生了。
顯微鏡“Photomax(LB)” (1966)
二戰(zhàn)后,奧林巴斯具有代表性的顯微鏡——顯微鏡“Photomax(LB)”于1966年開始銷售。該顯微鏡搭載了全自動照相裝置、彩色照片色溫調節(jié)功能及理想的Koehler照明裝置。
“Photomax(LB)”在主體上裝備了“標準部件”,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從“生物顯微鏡”“相顯微鏡”“偏光顯微鏡”三個類型的顯微鏡中選擇合適的顯微鏡。不僅如此,使用該顯微鏡附屬的螢光檢測鏡、暗視場檢測鏡、相位差檢測鏡等特殊部件,可以觀察不同類型的標本。
在“Photomax(LB)”上可配置自動卷片135照相機、大型4×5膠片裝置、Polaroid Land裝置、Mamiya膠卷裝置、干板裝置等多種照相裝置。使用該顯微鏡的照相裝置時,用戶只需用雙眼觀察并調節(jié)好焦點就可以拍攝照片,無需進行繁瑣的底片修剪工作。不僅如此,用戶還可以通過顯示攝影范圍的目鏡進行觀察,并利用照相裝置所具有的、可根據不同的膠片大小自動調節(jié)攝影范圍的機能,簡單地拍攝出各種照片。全自動曝光,色溫的補正、調節(jié)也自由簡便。使用它,可以實現不同用途的照片拍攝。
平臺AH、BH、CH
隨著科學和工學等各個域的發(fā)展,顯微鏡的需求也日趨多樣化。奧林巴斯將顯微鏡按其功能劃分成不同的組合單元,以適應用戶多種多樣的需求。按照產品的用途,可以將顯微鏡平臺的主體基座分為AH、BH和CH系列。“組合單元、符合用戶使用目的的顯微鏡”時代已經到來。
AH系列產品 (1972)
1972年,顯微鏡VANOX“AH”問世。該顯微鏡是1966年開始銷售的顯微鏡“Photomax(LB)”的換代產品。
“AH”作為顯微鏡平臺化的先鋒,被定位為奧林巴斯顯微鏡的旗艦產品。不久,繼AH系列之后,奧林巴斯又陸續(xù)推出了BH、CH系列產品。在物鏡方面,“AH”在銷售初期采用了Plan系列物鏡,其后搭載了PlanApo系列和LB系列物鏡的產品也陸續(xù)開始銷售。
BH系列產品 (1974)
BH系列產品于1974年問世。根據需要,該系列產品可以組合變身成各種規(guī)格的顯微鏡,如:偏振光顯微鏡、相位差顯微鏡、透射微分干涉顯微鏡、簡易透射熒光顯微鏡等等。
傳統的E基座、F基座系列產品和POS、POM等產品,是局限于規(guī)格和用途的型顯微鏡。而BH系列產品則是在共同使用一臺基座的基礎上,只需交換鏡筒和鏡頭等部件就能進行各種觀察的“型”顯微鏡。不僅如此,奧林巴斯還在該系列產品中搭載了易于對準上下左右位置的“載物臺共軸左下手柄”。
BH系列產品正式銷售的有用于研究和檢查的BHA、BHB顯微鏡,以及用于檢查和實習的BHC顯微鏡。
在此之后,BH系列升級為BH2、BX。
CH系列產品 (1976)
1976年,CH系列產品取代KHS、KHC、HSB和HSC等顯微鏡,作為實習用系統型生物顯微鏡正式問世。
CH系列產品所擁有的高性能和系統化構造使它的產品自身具有了多樣性。該系列產品有CHA(鹵素光源,6 V、10 W)、CHB(鎢光源,20 W)、CHC(鏡面CH-MM或簡易照明裝置CH-LSK,20 W)3種型號,其外層涂飾為暖灰色。
只需交換相應的部件,CH系列產品便可以作為簡易偏振光顯微鏡、描繪顯微鏡和反射顯微鏡(相顯微鏡)使用。不僅如此,它的一些部件還可以與BH系列產品共同使用。
CH2問世為止,CH系列產品了長達10年之久。
BH2系列產品 (1980)
BH2系列產品于1980年問世,屬于銷售臺數較多的顯微鏡系列。先于AH2開發(fā)出來的該系列產品,其強化重點在于減小了與進口產品之間的光學性能的差距,擴大了系統組合的自由度。
物鏡,被稱為顯微鏡的心臟。當時的顯微鏡主要使用焦點距離為36.65 mm,機械鏡筒長為160 mm的短頸物鏡。在此基礎上,奧林巴斯開發(fā)出了焦點距離為45 mm,機械鏡筒長為160 mm,并可以對應從通常的明視場觀察到偏振光、熒光、相位差等多種觀察的長頸物鏡——LB(Long Barrel)系列產品(1倍~100倍,油浸液式)。這些技術使BH2系列產品獲得了*的*。BH2進一步穩(wěn)固了其作為奧林巴斯顯微鏡的支柱產品的地位。
1981年,奧林巴斯開發(fā)出使用了長頸物鏡的工業(yè)用IC系列產品,以及通用照明投光燈管UMA,順應了工業(yè)市場的需求。后來,BH2作為配置了UIS物鏡的BX、CX系列產品,發(fā)展成為更加具有競爭力的強勢產品。
AH2系列產品 (1983)
顯微鏡VANOX“AH”的換代產品——New VANOX“AH2”經歷了千辛萬苦,終于在1983年問世。“AH2”是在奧林巴斯探索“的顯微鏡”過程中誕生的。該系列產品中的“AHBS”上搭載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機構和功能。
其中之一,就是*的“顯微鏡自動調焦功能”。這項技術后來被應用于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自動調焦功能當中??梢哉f,奧林巴斯的自動調焦技術便根源于此。
“AH2”配合物鏡的特性(倍率和亮度),采用了電動機構自動設置“視場光圈”、“亮度光圈”和“聚光選擇”。不僅如此,對觀察光路和拍攝光路的切換也實現了電動化。在“AH2”上,奧林巴斯毫不吝惜地搭載了大量的電子技術,完成了這款“操作簡單、易于集中精神進行觀察的顯微鏡”。
UIS光學系統
物鏡決定顯微鏡的光學性能。自創(chuàng)業(yè)以來,奧林巴斯為了提高物鏡的性能,堅持不懈地磨練加工和裝配調整技術。不僅如此,還為了滿足不同域的多種需求,以顯微鏡本身的設計理念為重點不斷地開發(fā)新產品。
奧林巴斯在其積累的物鏡技術和的設計理念中,融入了被稱為“UIS”的新光學系統概念,推出了全新的“Y-Shape設計”顯微鏡,并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技術實力。
UIS物鏡 (1993)
二戰(zhàn)后,奧林巴斯在物鏡域開發(fā)出了Plan系列、Mplan系列和長頸物鏡的LB系列產品。另外,面向工業(yè)用途,推出了可以將機械鏡筒長無限遠化(IC:Infinity Corrected)的物鏡,豐富了產品陣容。
1988年,奧林巴斯作出了“顯微鏡全面更換使用UIS新光學系統”的重大決定。被命名為“UIS”(Universal Infinity System)的新光學系統,其產品概念是——“能夠滿足多種需求的、理想的顯微鏡”。它具備以下特長:
· 在所有的觀察方法中,都實現了高水準的分辨率和對比度。
· 為了統一生物學系列產品和工業(yè)系列產品的設計理念,采用無限遠光學系統,確保了高度的系統擴展性。
· 將“只需使用一個物鏡,就能對應多種觀察方法的”通用規(guī)格物鏡加入了產品陣容。
· 將標準觀察視場數(視場數是表示視場寬度的單位)擴大為22。另外,擴大物鏡的可動范圍,提高了物鏡的操作性。
全新的設計、更為適用的硝石材料的開發(fā)、薄膜外層(多重外層)的開發(fā)、產品質量的穩(wěn)定化、為降低成本而開發(fā)的透鏡自動加工法等等——開發(fā)部門和部門團結*,打造出了優(yōu)異的物鏡產品。
1993年,奧林巴斯推出了UIS物鏡系列產品。UIS物鏡分為AX、BX、CX和IX系列,為提高物鏡產品的商品競爭力做出了貢獻。
BX系列產品 (1993)
配備了新型基座“Y-Shape設計”的顯微鏡——BX系列產品(BX40、BX50、BX60)誕生于1993年。該系列產品不僅具有優(yōu)異的操作性、高度的剛性和高水準的光學性能,還配有可以擴展觀察范圍的、豐富的附件,為多種觀察提供了佳的觀察環(huán)境。
為了進一步提高原有的AH2、BH2、CH2系列產品的性能,并且為了實現*的目標,奧林巴斯在開發(fā)UIS物鏡的同時,還開發(fā)了Y-Shape設計的基座。從構思產品概念的階段開始,眾多的相關人員展開了熱烈地討論。正是這些開發(fā)、部門相關人員的智慧與不分晝夜的努力終孕育出了BX系列產品,并且為該產品提出了“YES is the answer”的口號。“YES”是“Y-shape ergonomy,Excellent optics,System versatility”的縮寫。
BX系列產品的推出震撼了同行業(yè)的其它公司,同時獲得了用戶的高度評價。
AX系列產品 (1994)
1994年——即BX系列產品開始銷售的第二年,被昵稱為“PROVIS”的AX系列產品(AX70/AX80)問世。
AX系列產品實現了觀察和攝影的自動化。AX80配置了自動調焦機構,以高清晰的畫質滿足了“專業(yè)觀察者”的要求。
CX系列產品 (1997)
1997年,繼BX、AX系列產品之后,CX系列產品也粉墨登場。
此后,UIS光學系統物鏡升級為“UIS2”,進一步提高了顯微鏡的性能。
倒置顯微鏡
顯微鏡可分為直立式和倒置式兩大類。倒置顯微鏡是從標本的下方開始觀察標本的。早在二戰(zhàn)前,為了分析和研究鋼鐵等屬材料,倒置顯微鏡就被開發(fā)出來并投入使用。二戰(zhàn)后,隨著生物學研究的高度發(fā)展,倒置顯微鏡開始被應用到“活細胞”的觀察當中。
倒置式相顯微鏡 (1954)
現在的倒置式相顯微鏡的樣式源于1954年開始銷售的PMF顯微鏡。雖然,二戰(zhàn)前已經有了PMC、PMD、PME等相顯微鏡產品,但是這些顯微鏡都是橫向形式的,而且在照片拍攝的感光材料上使用了大尺寸的干版,因此并不易于操作。
PMF顯微鏡具有以下特長:
· 只要將樣品(拋光屬表面)放置在載物臺上,就能進行水平校準,易于觀察。
· 是倒置式的,照片拍攝裝置位置較低,照相機的震動小。
· 所有的操作手柄或旋鈕都設置在便于使用的位置上,操作姿勢自然而舒適。
· 使用相位板和偏振光片,可以很容易的組合成相位差檢測鏡和偏振光檢測鏡。
· 內置光源,形體小、操作簡便。
其后,倒置式相顯微鏡被用于各種屬材料表面的觀察和結構的研究,以及陶瓷、塑料等新材料的研究中。該顯微鏡繼承了PMF的特長并不斷地完善、發(fā)展。
1956年,普及型倒置顯微鏡ME問世。1964年,內置了照片拍攝用曝光表的名品PMG顯微鏡;1967年,PME顯微鏡也相繼亮相。
GX系列產品 (2001)
從PMF顯微鏡發(fā)展而來的PMG2、PMG3和PME3融合了的UIS光學系統(無限遠校正光學系統),逐步進化成GX系列產品。
2001年,采用UIS光學系統,實現了高亮度、高分辨率的GX71/51顯微鏡開始銷售。該顯微鏡可以與數碼照相機、銀鹽照片拍攝裝置(大尺寸或35 mm膠卷)、錄像機等多種影像記錄設備組合,構筑成符合使用目的的顯微鏡系統。這臺倒置式相顯微鏡在觀察成像、數碼影像、銀鹽照片等各個方面,都實現了優(yōu)異的光學性能。2004年,GX41顯微鏡開始銷售。該顯微鏡不僅具有高亮度、高分辨率,還具備了*的性價比。GX41是采用了UIS光學系統的小型倒置式相顯微鏡,適用于檢查屬材料、電子零部件和汽車零部件等。
倒置式生物顯微鏡 (1958)
倒置式生物顯微鏡是專為觀察活細胞(培養(yǎng)細胞)而開發(fā)的。由于觀察對象的細胞是培養(yǎng)在烘焙瓶或培養(yǎng)皿中的,所以如果使用一般的直立式顯微鏡,會出現“物鏡浸入培養(yǎng)液中”、“標本容器受到限制”、“相位差對比度調節(jié)困難”、“長時間觀察時發(fā)生焦點偏移”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奧林巴斯設計、開發(fā)出了倒置式生物顯微鏡(細胞培養(yǎng)顯微鏡)。在它的基本光學系統中,應用了已經開發(fā)出來的倒置式相顯微鏡的技術。繼1958年的PMB顯微鏡問世之后不久,奧林巴斯又在1966年推出了簡易型的CK顯微鏡。此后,倒置式生物顯微鏡進一步發(fā)展成為融合了UIS光學系統的IX系列產品,并延續(xù)今。
IX系列產品 (1994)
倒置顯微鏡的IX系列產品(IX50/IX70)和AX系列產品一樣,是從1994年開始銷售的。緊接著,1995年MX系列產品,1997年CX系列產品也相繼問世。
此后,UIS光學系統物鏡進化為“UIS2”;顯微鏡升級成“PowerBX”和“PowerIX”產品。
立體顯微鏡
人的雙眼可以立體地觀察事物。在顯微鏡上實現了這種立體觀察的正是“立體顯微鏡”。立體顯微鏡能夠確認被觀察物體的凹凸感和遠近感,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工廠中精密零部件的檢查和零件組裝等方面。立體顯微鏡的歷史十分久遠,*臺儀器的誕生甚可以追溯到1942年。為了進一步提高立體顯微鏡的用戶操作性和產品自身的性能,奧林巴斯從來不曾間斷對立體顯微鏡的研究與開發(fā)。
雙目立體顯微鏡XA (1933)
1933年,雙目立體顯微鏡XA開始銷售。它是奧林巴斯的款立體顯微鏡,采用了格利諾光學系統。
在當時,雙目立體顯微鏡XA主要用于顯微解剖,其載物臺兩側裝有扶手(擱置手臂的支架),這種設計十分有利于用戶的觀察和操作。該顯微鏡有3個物鏡,總倍率高為48倍。二戰(zhàn)前,繼雙目立體顯微鏡XA之后,奧林巴斯又推出了XB、XC型號的顯微鏡。
雙目立體顯微鏡X (1959)
二戰(zhàn)后不久,戰(zhàn)前開發(fā)的立體顯微鏡在伊那工廠重新投入了。
二戰(zhàn)前的立體顯微鏡是通過改變物鏡和目鏡的組合來改變倍率的。而雙目立體顯微鏡X則是通過轉動顯微鏡的轉筒來切換鏡筒內的透鏡,以此快速改變倍率的。此外,該顯微鏡還采用了傾斜鏡筒。
立體顯微鏡SZ (1961)
1961年開始銷售的立體顯微鏡SZ是日本內臺采用了變焦方式的、奧林巴斯*的顯微鏡。使用該顯微鏡時,只要一邊觀察一邊轉動變倍環(huán),就可以在對準焦點的情況下連續(xù)改變視場和倍率。值得一提的是,該機還是*款榮獲了“Good Design(設計)”獎(G標識)的顯微鏡。
1970年以后,立體顯微鏡SZ被應用到半導體工廠中零件的檢查和組裝等方面,外層的涂飾也被換成珍珠色波紋涂層。1989年,它的換代產品——新立體SZ系列產品上市。
寶石鑒定顯微鏡JM (1967)
隨著日本經濟的發(fā)展,興起了一股購買珠寶熱,但同時假貨也充斥了市場。因此,真假寶石的鑒定需求便應運而生。奧林巴斯在全日本寶石協會(現在的全日本寶石學協會)的指導下,開發(fā)出了寶石鑒定顯微鏡JM,于1967年開始銷售。
該顯微鏡采用了立體顯微鏡SZ的鏡筒,在照明系統上,除了明暗視場照明裝置以外,還配置了偏斜照明裝置。
慧眼識別真假寶石!——JM在鑒別天然的紅寶石、藍寶石、綠寶石和鉆石等寶石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立體顯微鏡SZH (1984)
20世紀60年代,生物學系列顯微鏡(主要用戶為生物學相關研究所、醫(yī)科大學、一般高等院校、醫(yī)生和制藥公司)的*為70~80%,而工業(yè)系列顯微鏡的*還不到30%。進入70年代之后,半導體工業(yè)的昌盛同時也給顯微鏡市場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立體顯微鏡被廣泛應用到晶圓的檢查和半導體產品的組裝、檢查等方面。現在,工業(yè)系列顯微鏡已占據了顯微鏡市場的大部分比例。
1984年,奧林巴斯臺專業(yè)級的立體顯微鏡系統SZH開始銷售。該顯微鏡采用了“平行光路和單物鏡”設計。
從觀察到定量和計測
MMSP (1971)
在“細胞內物質定量化”研究開始受到關注的時代,“用分光光度法進行物質定性”受到了研究人員們的青睞。反射物鏡MO(Mirror Objective)正是為了該分光光度法而開發(fā)出來的。1954年,配備了MO透鏡的“顯微分光光度計MSP”開始銷售。此外,奧林巴斯又推出了能夠在測量的同時校正光學系統波長特性的“雙光束顯微分光光度計DMSP”。這些光度計都應用于生物學、醫(yī)學域的*技術的研究之中。
此后,奧林巴斯不僅僅局限于面向生物學和醫(yī)學域的顯微鏡,還推出了能夠活躍在工業(yè)域的分光光度法測量技術中的顯微鏡——“多重測光顯微鏡MMSP”,于1971年開始銷。在醫(yī)學域,“MMSP”大多用于細胞內DNA的定量;而在工業(yè)域,則主要用于彩色電視機的梳狀濾波器的光譜特性評價等方面。該顯微鏡的換代產品——OSP系列產品是以BH2、IMT2為基本基座的系統型顯微鏡,于1989年開始銷售。
現在,分光光度計和測光顯微鏡已經不再銷售。但是,奧林巴斯在開發(fā)這些產品的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微弱光檢測技術、光譜特性評價技術,被靈活地運用到*的血液分析儀、液晶玻璃檢查系統、激光顯微鏡等設備當中。
LSM系列產品 (1990, 1992)
只要提高掃描顯微鏡的分辨率和對比度,就可以構筑光學截面圖(3維圖像)。因此,奧林巴斯從很早以前就開始了對掃描顯微鏡的研究。另外,掃描顯微鏡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用“光”來刺激樣品。70年代,奧林巴斯發(fā)表了用于“觀察光激勵電流的半導體檢查”裝置,并致力于激光技術的研究與開發(fā)。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停滯之后,奧林巴斯從1983年左右開始著眼于能構筑3維圖像的共焦點顯微鏡,并多次嘗試激光掃描顯微鏡的樣機試制。
1990年,奧林巴斯開發(fā)出了面向生物學域的“直立式LSM-GB”和“倒置式LSM-GI”顯微鏡。1992年,又推出了具有更高性能的“LSM-GB200”顯微鏡。這些產品都使用了BHS基座。順便值得一提的是,“LSM-GB”搭載的圖像存儲器可容納2張640×480像素的8 bit圖像。
共焦點激光掃描顯微鏡中融入了許多技術,例如“高速光學掃描技術”、“微弱光檢測、光電轉換技術(光子計數)”、“具備高精度波長選擇性能的光學玻璃濾鏡(高精度多層薄膜覆蓋技術)”等。在顯微鏡域,該顯微鏡追求并體現了奧林巴斯價值創(chuàng)造的基礎——“Opto-Digital Technology”。現在,激光掃描型顯微鏡隨著計算機的發(fā)展,向著高速化和高分辨率化的方向不斷地進化與發(fā)展。
FV500/300 (1998)
配置了UIS光學系統(無限遠校正光學系統)的AX、BX、IX系列產品上市之后不久,奧林巴斯又推出了激光掃描生物顯微鏡“FV500/300”,于1998年開始銷售。
“FV500/300”顯微鏡的像素為2048×2048。
FV1000 (2004)
2004年,共焦點激光掃描生物顯微鏡“FV1000”問世。
“FV1000”配置了上臺雙向掃描系統。它不僅能觀察活細胞內的物質的活動經過,同時,還實現了小波長分辨率為2 nm以下的高分辨率,像素數則提高到4096×4096。
除了生物學用激光掃描顯微鏡以外,奧林巴斯還開發(fā)并推出了工業(yè)用“LEXT”系列產品。
照片拍攝裝置
由于數碼照相機的問世,以照片的形式忠實地記錄顯微鏡影像變得非常簡單。在這之前,拍攝觀察影像的照片是一件非常困難和繁瑣的工作。“選擇膠卷”、“決定曝光時間”、“拍攝后沖洗成像”——不僅要學會這一系列的操作,拍攝時還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為了盡量減少研究人員在這種繁瑣的工序中花費的時間,奧林巴斯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顯微鏡照片拍攝裝置。
PMC(早期的照片拍攝裝置)
20年代中期,奧林巴斯推出了PMA、PMB、PMC等照片拍攝裝置。
這些照片拍攝裝置橫向設計的光學系統中裝配了顯微鏡,從這些裝置中可以看出拍攝的辛苦。
PM I, PM II (1934)
PM系列產品是奧林巴斯從20年代中期開始研制的照片拍攝裝置。1934年面市的“PM I”和“PM II”的外形由橫臥式變?yōu)樨Q立式。
二戰(zhàn)前,奧林巴斯還了“PM III”和“PM IV”。這些照片拍攝裝置主要用于屬樣品的拍攝,在感光材料上則采用了大尺寸的干版或膠卷。因這些照片拍攝裝置沒有曝光表,所以要調節(jié)出合適的曝光值,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和豐富的經驗。二戰(zhàn)后的產品開始使用35 mm膠卷。
PM-5, 6, 7 (1951~1964)
二戰(zhàn)后,照片拍攝裝置PM系列產品采用了35 mm膠卷,在顯微鏡進化的歷程上邁出了巨大的一步。
1951年,“PM-5”開始銷售。之后,奧林巴斯在1955年推出了“PM-6”,又在1964年推出了“PM-7”照片拍攝裝置。曝光表EMM系列產品則作為選件另行銷售。
PM-10-A (1971)
在照相機自動化的發(fā)展趨勢下,搭載了自動曝光、自動卷片功能的“PM-10-A”于1971年問世。
PM-10-AD (1980)
1980年開始銷售的“PM-10-AD”是顯微鏡產品中款搭載了微電腦的照片拍攝裝置。它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臺照片拍攝裝置裝備了膠片特性校正(校正膠卷的倒數率失效特性)功能,可以自動設置合適的曝光值,使照片拍攝變得更加簡單。
1993年,這些照片拍攝裝置的換代產品——“PM-20”和“PM-30”,以全新的設計與AX、BX系列產品一起上市。
DP10 (1998)
在顯微鏡的照片拍攝中,一直以來使用的是5 mm膠片和即顯膠片。照片拍攝的重點是色彩的再現。為了得到色彩逼真的照片,需要進行一些繁瑣的操作——先,一點一點地調節(jié)設定內容,拍攝數張照片;然后,從沖洗好的照片里尋找合適的一張。不僅如此,在熒光成像的照片拍攝中,還特別需要有豐富的經驗和高超的攝影技術。正是研究人員們的這種“專業(yè)技能”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才孕育出了留名于科學史中的顯微鏡照片拍攝裝置。
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靜像照相機也開始向電子化發(fā)展。作為照相機行業(yè)的先鋒,奧林巴斯于1996年推出了數碼照相機“CAMEDIA C-800L”。在顯微鏡域,奧林巴斯著眼于數碼照相機“操作簡便、易于加工圖像”等眾多的優(yōu)點,摸索著顯微鏡照片拍攝裝置數字化的可能性。
1998年,期待已久的顯微鏡數碼照相機“DP10”終于誕生了。該機具有141萬像素,8 MB的SM卡和1.8英寸的液晶顯示器。使用“DP10”拍攝觀察結果,然后用數碼彩色打印機“CAMEDIA P-300”即時打印輸出。“DP10”與“CAMEDIA P-300”的聯動組成了“即時留下觀察結果”的便利系統。
DP20 (2005)
2005年開始銷售的照片拍攝裝置“DP20”的計測功能、報告功能和顯示功能變得更加充實。該機不僅配置了200萬像素的CCD,還能實時的以15幀/秒的速度在外部LCD顯示器和投影儀上顯示1600×1200像素的影像。一邊觀察標本,一邊展開討論——“DP20”開創(chuàng)了嶄新的會議風格。
DP71 (2006)
2006年“DP71”開始銷售。
“DP71”不僅能通過冷卻CCD來降低噪音,還能鮮明地捕捉微弱的熒光,拍攝出高清晰的熒光照片。它的CCD雖然只有141萬像素,但是它所具有的“像素移位技術”使之實現了相當于1250萬像素的高清晰影像。該機的測光方式為點測光,可以在30%、1%和0.1%之間進行切換。
135照相機很難拍攝的顯微鏡照片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